随着《康熙王朝》、《少年康熙》、《康熙微服私访记》等清宫廷剧在荧屏上的不断热播,娱乐界的一些影视作品对康熙历史地位的评价也日益升温,大肆炒作他的民主、清明、公正、爱民、勤政……几乎可令当代的政治家们自叹不如,将康熙的地位和形象抬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毫无疑问,康熙还算是清初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作为一个尚未摆脱奴隶制残余的游牧部落军事领袖人物,在进入具有高度封建文明的中原成为统治者后,在加速自身封建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固有的封闭狭隘的历史局限性。
面对根深蒂固的中原文化,满清统治阶层在文化上明显处于劣势。康熙吸取了元代把全国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而导致元朝统治不足100年的教训,秉承了顺治“马背打天下,文化治天下”的理念,努力钻研汉学,通晓汉人的古代典籍和通史,任用了陈庭敬、施琅等一批汉人重臣,设立了以汉人为主体的绿营兵,选择人品与才学兼优的汉人官僚作为秘书班子,替帝批答奏折,起草谕旨。尽管康熙在促进满汉融合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他骨子里“每以汉人为难治”的观念却根深蒂固,难以动摇。自康熙始起的骇人听闻的**造成了士人特别是汉族士人在政治和学术上噤若寒蝉的社会气氛。这种社会氛围与中国晚明以来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的、以徐光启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思想启蒙的风尚是格格不入的,读书人的学术思考与社会现实完全脱节,晚明那种思想界出现的趋向自由奔放的新气象荡然无存,这一切对正处身于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历史潮流中的中国是极为不利的。
早在收复台湾的征战中,康熙已经清楚地了解到荷兰人火炮的巨大威力,曾无不担忧地告诫诸子:将来大清的子孙后代有可能会吃“红毛子”的亏。于是,康熙对西方的先进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还涉足天文学、几何学、力学、化学等,然而遗憾的是,康熙只是把这些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当作自己个人兴趣爱好,没能将这些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引入到中国的实际社会生产中去,失去了与西方列强同时起步的大好机会。纵观康熙一生,除了谕令让传教士制造过一些西式铜炮供京畿禁卫军演练外,即使在削三番、收台湾、平定准葛尔丹天下一统后的太平盛世,康熙始终将西方具有最新科学技术含量的贡品当作宫中玩器之物,所谓的家科学院自然也就形同摆设,这种轻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习性一直影响到康熙之后的历代大清统治者,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固步自封的王国里,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的天地很无奈。直到19世纪**战争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轰开了闭关锁门的中国大门,吃了大亏的清朝统治者才如梦方醒,被迫举起“洋务运动”的大旗时,才明白与西方列强的科技发展整整落后了40年。
此时的清政府也只能在西方虎视眈眈的威逼下与列强进行不平等的对话,已全然没有当年顺治入关那种逐鹿中原的霸气和豪气,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挨打战败中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缓慢步入半封建半殖民时代。
历史人物自有他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概莫能外,这是一条再正常不过历史定律。可叹的是如今仍然有人笃信传统封建时代的圣贤完人和一代明君,刻意地用超现代的雕饰,将历史人物乔装打扮以古喻今,来为其政治或商业利益服务,那就难免会有悖于科学发展的原则,滑出历史真实的轨迹。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任人炒作的商业品,历史终究是历史,不管怎么炒作,真是面目是变不了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