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鱼,它没什么刺、没什么腥味,还自带鲜甜和金色的外表,从而自多种鱼类中脱颖而出,它就是大黄鱼。
黄袍加身一路走红的国鱼
大黄鱼,又称黄花鱼、黄瓜鱼、黄鱼、石首、金母鱼。肉鲜味美,刺少肉多,是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家鱼,其列中国四大海鱼之首(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黄鱼堪称最具中国特色的海鱼之一。其通体金黄,唇红齿白,极富养生功效,又富含富贵吉祥的东方美学色彩,被誉为“国鱼”。
大黄鱼属亚热带海域中下层集群性洄游鱼类,通常生活在我国60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的中下层,从黄海到珠江口,辽阔的海域给予了大黄鱼生存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吃黄鱼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吴王阖闾与东夷人作战,双方粮草殆尽之时,忽然看到海上有一片“金色”,原来是黄鱼渔汛。吴军捞起烹鱼,而东夷人却一条都没捕到,饥饿之下,只能投降。后来吴王发现黄鱼脑袋中的两颗白石,便予之取名石首鱼。(出自唐陆广微撰写的地方志《吴地记》)
无黄鱼不成宴,无好黄鱼压不住好年
与东海比邻的闽东地区,拥有着世界级的天然深水港。在福建宁德这里的大黄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宁德被誉为“大黄鱼之乡”。
从海港到厨房,大黄鱼的宁德之旅绝不单调。
如果选择清炖,那就是原汁原味的欣赏,对半剖开、抹上酒糟与盐进行一番腌、晾,做成香糟大黄鱼也不赖。
对于宁德人来说,最经典的吃法还要是红烧。新鲜的黄鱼搭配上料酒、生抽、姜蒜、大葱,在油锅中渣的金黄,再加入配料,大火收汁,让汤汁浸入鱼肉当中,无疑是下饭菜的必选项。
除了食用,黄鱼在宁德人的心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故事。
在端午前后是大黄鱼的丰收季,也让宁德人的人情文化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色彩。
黄花鱼为媒,是宁德郎的爱情信物。端午时节,已定终身的女方家,会收到两尾合六斤重的黄花鱼,象征着爱情婚姻六六大顺,长长久久。收到黄花鱼,嫁出黄花女,是宁德人特有的婚姻文化。
千难终成果,黄鱼的金鳞在海面上泛起
用黄鱼烹饪的菜肴,谁会不爱呢?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喜爱,大黄鱼一路“走红”。
曾几何时,一支庞大的野生的大黄鱼族群每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都会在闽江口外海域底层栖息越冬,到5-6月中旬大潮汐期间,就从闽江口外底层浮起,洄游进入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三都澳内的官井洋进行产卵。
官井洋的出海口与台湾海峡相连,在空中俯瞰时,深陷似井,其底质为泥沙、石、水温、盐都适宜,洋内年流量100亿立方米,风平浪静,潮流畅通而湍急,饵料充足,为大黄鱼产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综合生态环境,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
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大黄鱼遭遇了两场大浩劫。当时的渔民并没有保护黄鱼族群的意识,捕捞大黄鱼时,十几条渔船围成一圈一起敲打竹板,让大黄鱼耳骨中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这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捕捞法,让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
大黄鱼种群濒临灭绝,一度成为珍稀动物。历史的教训带来的,是反思。
1985年,福建在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官井洋)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中国大黄鱼之父刘家富(时任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带领团队抢在大黄鱼产卵群体完全消失之前,构建人工繁殖的基础亲鱼群体。
如今随着政府部门的不断重视,各类企业加入,大黄鱼在福建宁德逐渐恢复以往的盛况。
现在宁德通过仿野生生态养殖方式,让大黄鱼在自然环境中洄游、生长,大黄鱼的生命力和野性得到释放,肉质已接近野生大黄鱼。
每年3-4月,渔民都储存大量的天然饵料,为休渔期大黄鱼的饵料做储备,以保证品质大黄鱼的营养构成。
与大海为伴的福建宁德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一步步将大黄鱼的年养殖产量提升至19.1万吨,实现年产值69.18亿元的大黄鱼产业链,出口市场也扩大到了韩、美、加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宁德牌大黄鱼游向了千万家庭的餐桌。
如今,可以自豪的说,宁德已然让各地实现了大黄鱼自由。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