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贵州全部脱贫的消息
刷遍了全网
从66个贫困县到0个
2012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3万人
贵州每年减贫人数100万人以上
这些不仅仅是一堆数据
是贵州撕掉贫困标签的历史时刻
至今,贵州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一声
我们脱贫了 !!!
贵州省曾经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
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
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贵州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脱贫攻坚战中
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全胜凯旋
书写下中国减贫奇迹中的“贵州答卷”
要说变化最大的
莫过于贵州农村到——新农村的变化
2009年纳雍县曙光镇河沟村陈家寨小学的升旗仪式。李军 摄
搬迁群众郑昌社来到纳雍县利园街道的恒大实验小学接娃娃回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威宁自治县斗古乡赶场天的山路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勇 摄
威宁自治县海边街道银龙社区银龙幸福小镇静卧在草海湖畔,山原秀美,湖水清清,村庄里的人家更是和和美美,幸福安康。沈光勇 摄
三宝彝族乡搬迁前群众居住地。陈亚林 摄
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杨程显家新居。陈亚林 摄
望谟县打易镇的赶场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勇 摄
望谟县石屯镇包树村布依族群众在制作盐水面,以供应市场的需要。张帆 摄
封闭,落后,贫穷—这是以前贵州农村的面貌
山绿,村美,人富—这是今天贵州乡村的真实写照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
贵州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很大成效
从城市到乡村,都在讲述着脱贫的故事
在贵州的群山之中
玉带般的乡村公路绕青山绿水蜿蜒延伸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城市化的乡村”
见证了贵州乡村的蜕变
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花开朵朵
咱们,再来欣赏一组照片!
一条条高速路的开通带动长途客运的发展。(何远志摄)
贵州省从江县洛贯经济开发区“万户侗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吴德军 摄
威宁县秀水乡朝阳村的村民搬迁地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
贵州处处透露出新气象、新风貌
农村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平坦洁净
路边花团锦簇碧草如茵
村庄都萦绕在浓浓绿意中
新农村已经成为贵州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小朋友们在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玩耍。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山清水秀新画卷,美丽乡村入画来
今天,请大家跟随热点君的脚步
一起去逛逛咱们的新农村
看看脱贫攻坚种下的“种子”
在贵州结出的硕果
6月11日航拍的贵州大方县奢香古镇安置点。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农村产业革命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础
在从上到下的脱贫攻坚征程中
昔日贫穷的农村和农民
变成令人向往的新农村和新型职业农民
一个全新的贵州,正逐步呈现在全世界人眼前
今天热点君就选取几个典型的新农村
罗依新寨——贵州异地搬迁脱贫的课代表
说到脱贫的新农村建设,贵阳的罗依新寨肯定首当其冲,它是贵州省第一个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它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
现在的罗依新寨被青山绿水环抱,寨子里安静祥和,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子随处可见。
可你们知道吗?在30年前罗依新寨的村民们生活在海拔1550米的山上,山高坡陡,生存环境恶劣,苗族同胞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过着靠政府救济的穷苦日子。
1994年,贵阳市委办公厅调查组来到老鸦山,他们目睹村民的生活状况,提出了“移民搬迁扶贫”的新思路。花溪区投入49万元,经过5个月紧张施工,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新村在罗依山下拔地而起。
黔陶乡骑龙村原村长 唐正章:土地是在山坡上,生活难得过啊,吃的是蕨巴根茅草之内的,老火得很。
1995年1月,老鸦山上的村民背着大包小包,告别老鸦山上那些住了几十上百年的草屋,向着山下黔陶乡骑龙村一个叫罗依山的地方进发。那里有花溪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出资49万元给他们新建的家园,这便是如今的罗依新寨。
花茂村——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乡村振兴新范本。
电视剧《花繁叶茂》的原型就是遵义的花茂村,
曾几何时,花茂村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后更名为“花茂村”。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在外务工讨生活。
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解决华茂村的问题,政府经过多方发力对花茂村发展作了统一规划,发展华茂村特色产业。
依托建设美丽乡村,花茂村解决当地群众就业6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6人,实现民居改造率100%、庭院整治率100%。花茂村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范本。
花茂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图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清
团结村——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大山遮得严实的村庄,缺水是草王坝的穷根,属省级深度贫困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曾是团结村最真实的写照...
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为主食,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1961年,黄大发决心带头改变这种状况,修建水渠。
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的这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盘绕在大山之间。为滴水贵如油的遵义草王坝村带来了汩汩清泉,也为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有了水渠作保障,黄大发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增至近700亩,粮食产量由原来年产6万斤,次年一跃增产至80万斤,村民们的粮仓充实起来,也给团结村的村名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如今的团结村已经改头换貌。
塘约村——“塘约经验”新时代农村改革典范
2013年塘约村还是全省最贫困村之一,农民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有贫困户138户600人,收入水平较低,2014年,塘约村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家园被摧毁,整个塘约满目疮痍。
灾后塘约村开启改革,塘约村党组织打破传统观念,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激发群众热情,引领村民创业。
为了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塘约村扩大耕地范围,利用当地优质的资源开始种植莲藕、羊肚菌香葱、芹菜等特色农产业,村社一体把群众集中地扭成一股绳。
现在的塘约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村文化广场、健康步道、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塘约村被评为贵州首届“十佳美丽乡村”。还是全国农业改革典型村寨。
岩博村——人民小酒、盘州火腿等富了一村群众!
说道岩博村,就不得不提到余留芬,在她记忆中,“空壳”的岩博村很艰难——村里水电不通,道路封闭,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是个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她上任村党委书记后,就下定决定要带领村名们一起脱贫
她上任后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村修路。利用村里祖传600年的酿酒手艺,带大家办起了小锅酒,大力发展当地的火腿等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如今的岩博,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岩博酒厂坐落于村子一端,因此行走村中,一股股浓烈的酒香飘散出来,整个空气里弥漫着醉意。这一瓶“人民小酒”不仅酿出了浓浓的酒香,还为岩博村民酿出了新生活。
海子村——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
来贵州毕节的海子村看海吧?
这里比海子的诗还要美。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有多强呢?昔日布满泥泞的走进海子村,已变成了一个“山上果园、山下田园、秀美海子”的乡村生态旅游基地,还被 拟批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海子村一角 图源:毕节发布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毕节又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海子村就位于毕节的人口大县黔西县,以前的海子村尽是荒山,为了生计大家只能毁林开荒,但依然连温饱都无法满足。
海子村对比照,左侧一列为2014年,右侧一列是现在的海子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图片由当地提供
由于海子村地少,发展受限,2015年,政府决定将海子湖从40亩扩建到了400多亩,储水能力翻了十倍。这片湖充分解决了全村农业生产灌溉问题,还给海子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再经过土地整治和植树造林,海子村变成了现在山上果园、山下菜园、房前花园、水边公园的美丽景致。
昔日泥泞的“海子”,如今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旅游地,“地球彩带”百里杜鹃离海子村仅20公里,因此海子村还开发了村旅项目,在海子湖上修建长廊等。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海子湖观光打卡。
毕节海子,不只是眼前的美丽,还有富裕和谐的远方。
著名诗人海子诗里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我看来,现在的海子村,正是那个春暖花开的地方。
克度镇——一口锅“煮沸”了一个镇“天眼绣娘” 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搬出大山,斩断了穷根,迎来美好的小康生活。中国“天眼”的修建,不仅代表了中国科技的力量,还给当地的村名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每一个到过平塘县克度镇的人,都会震撼于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FAST。
为减少对FAST的干扰,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举村搬迁至马鞍社区,这一搬不仅守护了天眼,还开启了脱贫的力量。
自脱贫攻坚以来,克度镇全力以赴聚焦脱贫攻坚
现在已经成效显著,今天的平塘,前有“天眼绣娘” 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后有百香果香飘十里。
群星民族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绣娘们正在忙着自己手上“绣花”功夫,绣出来的布依族服装、马尾绣、布鞋等远销外省,2018年总收入达110余万元,成为当地脱贫攻坚车间扶贫的支柱产业。
克度镇先进村百香果种植基地里,仅百香果种植就让该村贫困群众直接获益达100余万元。这份成绩离不开克度镇政府的支持,村民的努力。
克度镇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克度镇,是距离“中国天眼”最近的小镇。克度镇便依靠中国天眼,建设特色“天文小镇”。2019年,全县共接待天文科普研学行团队3431批次,11.92万人次。
塘约村——世外桃源土家第一村云舍村,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巍巍梵净山下,幽幽太平河畔,坐落一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但是“以前云舍到处都是木瓦房子,路是泥巴路,一年下来只有1万元收入,贫穷脏乱的云舍村改怎样开始改变?当地政府发现了云舍村的旅游资源,便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旅游富民的脱贫新路。
云舍村的变化,是近年来铜仁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云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群众就地转型或从事旅游服务,经历了十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级AAAA景区,真正的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怎么样?这些村庄的“变形记”
有没有颠覆你们对
贵州农村的一!切!想!象!
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后
贵州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道路延伸、桥梁飞架
贵州的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海子村对比照,左侧一列为2014年,右侧一列是现在的海子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图片由当地提供
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
终于实现让贵州农民尽快富起来的愿望
那些曾经埋藏在大山里的宝贝
如今成为抢手的绿色农产品
曾经那些埋没大山的小乡村
都已经改头换貌变成了“网红”
一砖一瓦的砌
一城一地的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在关键之年打好脱贫的关键之战
贵州脱贫,我们做到了
如今的贵州,乡村颜值更高,农民收入更多
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图景
正在贵州大地徐徐展开!
转发此文!为贵州发展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