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诗歌沙龙这期讨论话题,你怎么看——诗歌,还偏爱乡村吗?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贵州都市报数字报
活动现场。
都市新闻记者赵毫 摄影报道
想想我们所熟知的诗歌,是关于乡村的多一些,还是关于城市的多一些?而描写乡村和城市的诗歌,对各自的价值,是肯定,还是批判?很多人发现,所有的诗歌中,以乡村为书写对象的要多得多,而且情感上大都倾向于肯定;而以城市为对象的诗歌,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更多地抱着一种批判态度。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反映了诗歌创作者怎样的心理?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于8月17日举行的贵阳诗歌沙龙第三期,省作协副主席喻子涵、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蔡睁眠、小说家曹永,诗人西楚、阳正午、洺雁、潘利文、阿诺阿布以及贵州90后代表诗人曾入龙、芒草、宋素珍、张东等一起进行了交流探讨。此次活动由诗人、评论家赵卫峰主持。
诗人身在城中不知城
在当下,科学技术、旅游文化、城市公共服务等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奇怪的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仍然更多地以乡村为主,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遮蔽。因此,创作者们尽管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却仍然歌唱村庄、田野与农牧等乡村物象。事实上,这些对于他们并不或不全部真实的部分,写作者们似乎身在城中不知城。
为什么如此?在阳正午看来,诗歌对城市的关涉,其实体现了诗人与现时环境的心理“困境”。相对“乡土”或“三农”,城市诗歌的合法性建立,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在不断发展,与此相关的诗歌写作也需要不断转型。”阳正午认为,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城市意识,提炼城市经验,既尊重当下,又要更深地朝向“看不见的城市”深掘。
“城市诗歌是个宽泛的概念,也不是固定的,需要持续的再定义,同时,与城市有关的写作,也因此始终充满难度。”蔡睁眠表示,相对工商、消费、娱乐、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观念更新,文学及诗歌的观念要变化似乎更难,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如果缺乏一种家乡牵挂、本地感觉、环境意识,对与贴身之地没有“家园感”与主人翁式的介入感,那据难以有善意、爱、亲情与尊重等情感,自然也难以进入诗歌。
对此,诗人洺雁结合自身感受,分享了相关看法。她说,城市环境的井然、公共规则的程式化,对个体精神具有显而易见的压力,由此作为“心情”表达的诗歌写作,自然会有所规避。正因如此,更偏向于个体“情感诉求”的诗人,更愿意绕过“森严”的城市具象特征,去寻找诗意的“远方”,更多地书写乡村。
年轻一代并无“城乡”意识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在老一辈诗人那里如此明显,那对于90后诗人们,也是如此吗?与网络时代伴生的90后诗人曾入龙、张夜坦言,自己的诗歌与生活少有甚或没有“城乡”意识,所在乎的,不过是直面和忠于自身,强调和着意于自我。对此,现场的年轻诗人也纷纷附和,足见这一看法,其实代表了当下诸多90后诗人的倾向。
自我写作是否都会陷入这种乡村与城市非此即彼的全套呢?倒也未必。小说家曹永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说,文无定法,不是所有的作家,都需要构建固定的文学地域。对文学创作者而言,写一个村庄,跟写一座城市没有多大差别,无非是选择合适的立足点,借助这个外壳书写自己想要表达的。因此,无论城市题材,还是乡土题材,于写作者而言,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而且,写作中的城乡二元对立,似乎也在慢慢变化。喻子涵表示,当下的诗歌发展,就更多地体现出了“在场感”。如诗歌沙龙这一形式,本身也就具有城市诗歌意味。“这个话题,对乡土抒情、意识形态抒情占比很大的贵州当诗歌很有意义,也表明了诗人们对当下的重视、对在场的积极介入。”喻子涵说。
最好“城乡同步同辉”
赵卫峰表示,在主题与题材上相对明显的“爱情亲情”之外,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类型写作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它在进程中也因此变得模式化和同质化,大同而小异。相反,与人生、时代、“幸福感”息息相关的城市,事实上一直处于一种观念、认识与实践上和阅读接受习惯上的弱势局面。
“这种约定俗成的观点,是数千年来的农业文化环境所致。这个结论当然也没错,但其实城乡在诗歌中早期并无差别,如唐诗、宋词、元曲里,实际上早已涉及城市环境、市井貌状、市民生活,而百年新诗的前期以及近百年前的中国重要诗人、源头性诗人,也并不着重于或推崇乡土题材。”赵卫峰说。
他表示,对“乡土”的推崇不可厚非,城乡也并非相互“敌意”和对立。但长期以来,以“乡”为重心,也不只是“诗歌”所表现的特点,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集体转向。因为,重要或被认为重要的文学、影视作品,都常以“乡”为主。因此,似乎诗歌对广义的“乡”的主题及题材的重视与推崇,始终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从而使城市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本来始终贴近时代并居于前沿,却无奈地成为了一种远景”。
“就贵州区域而言,乡土是贵州文学最鲜明的特色,四十年前后两支创作队伍各自取得的成绩,就表明了乡土写作本身的可持续性。但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承接是必须的,但只承接传统又是不够的,对于贵州及中国诗歌,就主题、题材来说,较好的状态应是‘城乡同步同辉’。为什么不把城市本身当成一首诗呢?”赵卫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