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诗歌沙龙第5期】李寂荡诗歌品读会

admin 发表于 2020-12-1 1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贵州贵阳
贵阳诗歌沙龙第五期,诗人学者共话李寂荡其人其诗——看似无意于工,实则处处皆工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贵州都市报数字报

GZDSBA14_A_C30_h_p8_b.jpg
活动现场。

GZDSBA14_A_C30_h_p41_b.jpg
李寂荡

GZDSBA14_A_C30_h_p37_b.jpg
阳正午

GZDSBA14_A_C30_h_p39_b.jpg
赵卫峰

GZDSBA14_A_C30_h_p43_b.jpg
贺建飞

GZDSBA14_A_C30_h_p46_b.jpg
刘剑

    都市新闻记者赵毫  摄影报道

    10月27日,贵阳诗歌沙龙第五期——李寂荡诗歌品读会举行,活动邀请到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诗评家颜同林,评论家、文艺美学博士刘剑,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吕敬美,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张思源,贵阳市作协副主席、修文县文联主席李小龙,郑瞳、西楚、阳正午、黄成松、贺建飞、洺雁、祝琼、罗敏等诗人,以及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的诗歌爱好者参与。诗人们从60后到00后皆有,颇具体表性。

    李寂荡诗集《直了集》出版于2016年,“直了”一词出自《坛经》,寓意作者希望自己的诗歌是“单纯的”“明心见性”的。活动现场,众多诗人及诗评家分别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出发,分享了对李寂荡诗歌的写作主题、写作技巧、写作向度等看法。大家表示,非功利写作为李寂荡的诗歌带来从容气度,作品不仅能看到他的写作技巧、审美取向、人生经历,更能看出他对生活和时代的观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对生命和现实的关怀。纵观整部诗集,看似无意于工,实则处处皆工。

    谈其人其诗  非功利写作带来从容气度

    作为李寂荡的老乡和朋友,诗人阳正午首先谈了自己眼中的李寂荡,以及其诗歌的精神向度。他说,李寂荡作为知识分子和编辑家,拥有深厚的诗学修养,对诗歌作品有独到的眼光和精确的判断;作为诗人和批评家,他有敏锐的直觉和禀赋。生活中,他是个豁达仗义的性情中人,写作上,又是一个没有野心的淡泊之人,或许正因为这种非功利的写作态度,让他的诗歌呈现出从容的气度。

    “李寂荡虽有学院背景,但在诗歌写作中并不卖弄知识,也不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抒发真性情,也就是经验性写作。他写诗从不刻意,也不随波逐流,始终遵从内心的召唤。”阳正午说,正因如此,李寂荡的诗歌有清水出芙蓉般不事雕琢的清新和澄明,让人读起来感觉很真挚、温暖、有疼痛感,在貌似平淡朴实的语言背后,却蕴藏着复杂的经验和瞬间洞穿本质的惊骇能量。

    另一位朋友、贵阳市作协副主席、修文县文联主席李小龙表示,正如清代文学家徐渭说,一个人因某方面特别突出,就会掩饰其他方面的才华。因此,自己与李寂荡相识多年,却并不知道他写诗。后来看到诗集后,发现“很有情怀,很有良知,很有悲悯之心”,很对自己胃口。“写诗,有的人追求语言,有的人追求意境,寂荡兄的诗二者俱佳。他的语言明心见性,意境淳厚绵长,读之如浓茶,似咖啡。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令他‘十年磨一剑,一剑动江湖’吧。”李小龙说。

    谈诗歌内容  看到了诗歌作为成长史的可能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诗人张思源表示,自己在阅读《直了集》时,更多地注意到诗歌作为成长史的可能。他解释说,诗集从《背井离乡的人》开始,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呈现的正是出走远方的不同阶段及状态,中段多为进入城市后对环境与自我存在的质疑与反思,后段则多有以现实生活地为圆心、半径不等的漫游记录,尽管困惑并未完全消除,但景象趋于明亮开阔,对生活的理解更趋复杂多元,思考也更为浑成冷静。

    “生命意义的追问是人类终极关注的问题,而死亡作为生命的对应体或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思考死亡也就是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诗人西楚坦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自己阅读《直了集》一诗时,更重视始终关于死亡或消亡的书写。他说,人们常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来表达对生命最高的赞美,也是对人生价值、生死理想化的追求,但理想归理想,现实是现实。在芸芸众生蝇营狗苟的俗世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得光辉灿烂,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死得其所、死得安然。活得苟且,死得难堪,恰恰是一种最普遍、最真的现实。李寂荡的诗歌,正是过滤掉了人世表面的华彩,深入地指向了这样一种现实。

    谈语言及技巧  体现了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贵州大学教授刘剑看来,诗歌一般被划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传统,从“抒情”到“诗”很便利,从“叙事”到“诗”则难得多,李寂荡的诗就偏于后者。他说,李寂荡的写作是一种双线叙事,总体可以归结于在场性叙事和不在场叙述,在场性书写看似写那些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人物、事件,但清醒地知道真正要叙事的是不在场的那个虚处的意义。

    谈举办初衷  他的诗歌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交流中,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诗评家颜同林专门谈到了阅读《直了集》后记的心得。他说,在自己这么多年的诗集阅读中,《直了集》的《后记》写得特别真实、纯净、本我,反映了作者李寂荡作为一个“名刊”主编在诗歌本业面前的追求、趣味,同时也映衬着某种焦虑和担忧。

    “李寂荡的诗歌叙事方式貌似无意于工,实则处处皆工。”活动组织人之一、诗人及诗评家赵卫峰说,李寂荡的其他身份遮蔽了他作为诗人的本来方面,直到前年其诗集《直了集》出版,才集中展示了他的阶段诗歌写作。这部诗集后来获得了尹珍诗歌奖、贵州文艺奖等奖项,这体现了他作为诗人,作为贵州省代表性诗人、作为全国性有影响的诗人的成绩。

    赵卫峰表示,参加活动的诗人与评论家从00后到60后,跨五个代际,济济一堂,很有代表性意味。贵阳诗歌沙龙首次以作为诗人的李寂荡作为专题个案,是为了让我们关于区域的诗歌观察更加具体,为了更好地让本土诗界、文学界进一步认识诗人李寂荡。“李寂荡的意义不只是贵州70后诗歌,也不只是贵州诗歌,而是需要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地认识。”赵卫峰说。

    作者李寂荡分享  诗歌写作要呈现生命本真性的东西

    分享会现场,李寂荡分享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的经历、写作技巧、心得感悟,以及对当下诗歌的看法。他说,自己小时候最初的、最大的爱好是绘画,从小学到大学,绘画比赛总能拿第一,可能绘画的天赋要高于文学。但因条件限制,未能报考美术院校。至于写诗,其实是初中时开始大量读文学作品,高中开始写,并办了一份蜡纸油印的校园刊物,并担任主编,还和朋友在社会上办了一份民刊。“所以说,我当主编是很早的,可谓是爱哪行最后就干了哪行。”李寂荡笑着说。

    “此外,我认为写作中关键要处理好‘虚实’关系,对于‘实在性’的东西,要能够抵达,又要能够远离。我的诗歌写作希望像高僧用日常话语说日常事物一样,但在这‘日常’要蕴涵着‘非常’之意。我希望我的写作像‘静水流深’,这似乎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李寂荡说,但这也会造成一个后果,令诗呈现出一种“枝干性”的形态,过枯过瘦过直。因此,希望有所调整,能写得“枝蔓横生”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 发表于 2020-12-1 17:2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贵州
哈哈哈哈!没一个认识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