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儿时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教诲,可见唐诗那千古余音的魅力。
唐代诗歌是千花齐放的园林,万珠云集的宝库,仅《全唐诗》所收录的诗作,就将近五万首。
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大师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而在一些人的名下,却只有灿若孤星的一首,但那些孤悬于唐诗天穹的星辰,许多早已为仰望的众生所识,有的则千百年来仍顾影自怜,直到慧眼的识宝人前来举目搜寻,才走出深远漫长的寂寞。张若虚一生就写了两首诗,凭借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赢得了“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听着那稚嫩的声音吟唱不由会心一笑,自然就勾起了童年的记忆。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聆听借鉴《枫桥夜泊》编写的流行歌曲,沉浸在那月白风清、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意境中,更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情真意切,抒胸达意,犹如窖藏的美酒淳香醉人。
唐诗是一幅画,呈现出一幅幅秀丽多姿的风景,令人品味欣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李白的描绘一览无余,两山夹江,碧水东流,孤帆远去,清新自然,无一句评说,但诗中的愉悦,景中的秀丽融会交合,沁人肺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的画面丰富多彩,明月、青松、岩石、溪流、竹林、莲花,使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处境,不由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博大、和谐、永恒。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笔下的景色在江南的山林几乎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成了千古名句,秋天赏红叶也成了游人的节日。
唐诗雄浑博大,气势磅礴,字里行间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命。同样是表现人生不得意的心态,李白咏叹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表现的是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曲的反抗精神。而杜甫则抒怀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多地感叹了怀才不遇的辛酸悲愤。面对浩浩江河,李白歌咏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雄浑奔放,不拘格律,明显继承了古乐府的特点。而杜甫伤感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肠寸断,工整对仗,充分体现了七言律诗高手的风格。一个是浪漫主义大师,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斗士,虽然时空相隔千载万里,他们的喜怒哀乐仍然与我们同在。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永不凋谢的秋桂,许多树木都在时间之斧的砍伐下败落了,而它传扬的却是永恒的芬芳;唐诗是中国文学历史天幕上永不消失的彩霞,许多云朵都在时间之风的吹刮下消逝了,而它绚烂的却是永远的美丽。在琐琐屑屑纷纷扰扰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人欲横流的滚滚红尘里,我们常常抖落一身尘土和满耳喧嚣,遁入那永恒的古典,沫浴那高雅的清新,和李白、杜甫、白居易们作灵魂的交流与对话。
秋桂清芳,彩霞绚美,唐诗是滋润我们心灵的清清泉水,也是我们可以蓦然回首而灯火并未阑珊的精神家园。
来自: Android客户端